定位導航腦磁激
定位導航腦磁激(nTMS) 是一項安全、有效、非入侵性的醫療新科技,近年獲歐美認可廣泛應用於治療腦部相關的疾病,成效顯著 TMS利用磁電交換轉化產生磁性脈衝的原理,針對大腦與疾病關聯的區域進行刺激,有效改善患者的腦部功能和情緒 TMS的治療部位通常極為微小,定位導航腦磁激(Navigated TMS)可以把握TMS治療的關鍵之處,準確地刺激相關的神經組織 沒有導航技術的TMS治療系統只能單靠過往科研文獻粗略估計出刺激部位,可能影響治療效果 本中心的腦磁激系統配合磁力共振(MRI)的3D大腦影像進行導航,精確地瞄準大腦的正確位置,為客人提供個人化、有效和安全性極高的腦磁激治療。 更多資訊請到:www.brainvisiontms.com
為什麼聰明人往往都不那麼快樂 (二之二)
抱負太大 對生活有太大的抱負也是在聰明人當中常見的現象。常常聽見人說某某過度樂觀,聰明人往往卻是抱負過大。他們並不滿足於現狀,對於已經擁有的成就,很快就會覺得可以做得更好。過於理想化的想法和期望,執行量力卻未必能完全配合,就會引發失望和失落,容易產生生不逢時、時不與我的落漠感覺。 曲高和寡 聰明人很容易覺得別人無法理解自己的想法。在生活裏,我們都希望周圍有人明白和接受自己,包括我們的想法信念以至我們對身邊事物的理解和態度。但聰明人的心思往往比較慎密,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他們討論的問題一般人未必能完全理解,因此聰明人可能就會覺得孤獨,覺得沒有人明白他們的思想。俗語說曲高和寡,一般人未必能夠欣賞和理解聰明人心底的獨特見解。一般人思考問題往往都是A推理出B,再由B到C,相反聰明人們可能A過了就是E。曾經有研究發現,高智商的人相對地並不需要太多的社交活動,只和少數同等級的聰明人深交。然而,聰明人跟其他人一樣,都是群體動物,其實都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接納和尊重。 心理壓力 聰明人較一般人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這裡並不是說每一個聰明人都有心理問題,但從筆者臨床的經驗以致日常生活的觀察,這卻是一個常見的現象。聰明人喜歡深入思考問題,對自己定下很高的標準,有時候更流於偏激和執着,心理和精神上的壓力都比一般人大。就以抑鬱症和焦慮症這兩種心理問題來說,這正是高智商的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日常生活當中,聰明人其實往往是智商比一般人高,記憶力比一般人好和思考速度比一般人快。因此他們可能擔任一些比較複雜和困難的工作,例如醫生、會計師、建築師等等。然而話說回來,聰明人並不一定同時擁有優越的情緒智能和逆境處理能力,這些都是我們在生活中需要的能力,也只能在生活裏慢慢鍛鍊出來。要活得開心和快樂,智商和其他認知能力只能算是其中一部份,更加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培養在日常生活中的智慧,懂得平衡自己生活裏的需要,在事業、感情、家庭、健康和社交各方面取得平衡,懂得調整自己的信念和思想。也許這些才是得到快樂的關鍵因素。 (完)
為什麼聰明人往往都不那麼快樂 (二之一)
快樂是一種很主觀的感覺。每個人對快樂的定義都不同,而且可以有很大的分別。小朋友渴望爸媽給他買一杯雪糕,當雪糕拿到手的時候,就會感到十分開心;上小學了,當上班長是最開心的事情;在中學裏,能夠取得優良成績,考上心目中的大學和進入喜愛的科目,會是最大的滿足。人長大了,能夠和自己喜歡的人結成伴侶,是我人生最大的喜悅。有些人的快樂是美酒佳佳餚,名貴首飾,汽車和物業;有些人的快樂是看見自己可以幫助其他人,讓其他人生活得開心。總括來說,快樂就是一份滿足、滿意和開心的感覺。然而,無論是筆者的經驗又或者是許多人的感覺,許多聰明和事業成功的人,往往都不是那麼快樂。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過度思考 首先,聰明人都是比較喜歡分析問題。對於身邊的事物,他們會很容易掌握細節,而且在不自覺間進行分析。其他人的處事動機和意圖,他們會較易看得通透;因此,他們也可能看到更多負面和令人氣餒的事情。或者是一些工作,他們會更加容易看到困難和問題,也可能比其他人有更加複雜的看法。分析問題的本能,反過來變成一種壓力,讓聰明人比較難去感受生活中的快樂。 要求太高 聰明人往往會對自己和身邊的事情有較高的要求。在事業感情以至社交和家庭,他們很容易在不自覺之間為自己定下過高的要求和目標。比如希望自己可以在工作上到達某一個職位,可以為家庭準備一個很好的居所,可以讓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等等。為自己訂定較高的要求,對工作希望有更高的成就,對生活又或者家庭有更完美的標準要求,本來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目標不是二時三刻可以達到,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會遇到失敗挫折,感到失落失望。 自我檢討 聰明人一般都比較喜歡深入思考問題,喜歡檢討自己的對錯得失。透過反省和檢討讓自己進步和改善,本來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然而,在反省的過程當中,也可能是因為聰明人的記憶力比較好,他們往往會集中注意自己的過錯和失敗的經驗,未能好好確認自己的成就,讓自己失落於負面情緒當中。 抱負太大 對生活有太大的抱負…………… (待續)
年輕人: 反叛的基因 (下)
另一方面,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假如我們只懂得跟隨上一代的行為模式,缺少自己的思考和判斷,這過程最多只能稱之為「複製」。單純的複製並不會為我們帶來任何新的可能,就正如科技之所以會日新月異,設計之所以會不斷創新,全因為有追求進步的心態,而反叛正正可以被理解為人類的一個求變行為。年輕人在成長階段,通過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後,選擇不跟隨父母長輩的做法,嘗試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就是這一個道理。 以「讀大學才會成功」作為例子,很多父母都會認為入讀大學是成功必要的條件,所以會不斷催谷子女,要他們用功讀書,甚至替他們選科和計劃將來要走的路。但從現實社會中,我們都不難發現,即使年輕人缺少了一張畢業證書,同樣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已故蘋果公司創辦人Steve Jobs和微軟共同創辦人Bill Gates就是為人熟悉的例子。他們的經歷,正好告訴我們成功從來並不只有一條路,每一個跟前人不同的決定,都可以為我們帶來新的可能。所以,年輕人的每一個經過思考再作的決定,我們都應該尊重。 反叛其實並非單純的負面行為,就進化而言,反而是正面和有建設性的。父母的責任不是要阻止它的出現,而是要引導年輕人利用它的好處來學習和讓自己成長。在與年輕人交談的過程中,會發現他們都不太願意讓父母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儘管他們明白父母的說話是有益,但仍然會自動標籤父母是「說教者」,想擺脫父母的束搏。明白人類進化的歷程,這些現象還是可以理解的。成長中的孩子需要空間和自由,他們希望自己的意見和想法能被別人尊重。因此,父母可以嘗試找一個自己信任,同時年輕人也願意敞開心扉跟他分享想法的人,換一個角度跟他們溝通,效果可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