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負太大 對生活有太大的抱負也是在聰明人當中常見的現象。常常聽見人說某某過度樂觀,聰明人往往卻是抱負過大。他們並不滿足於現狀,對於已經擁有的成就,很快就會覺得可以做得更好。過於理想化的想法和期望,執行量力卻未必能完全配合,就會引發失望和失落,容易產生生不逢時、時不與我的落漠感覺。 曲高和寡 聰明人很容易覺得別人無法理解自己的想法。在生活裏,我們都希望周圍有人明白和接受自己,包括我們的想法信念以至我們對身邊事物的理解和態度。但聰明人的心思往往比較慎密,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他們討論的問題一般人未必能完全理解,因此聰明人可能就會覺得孤獨,覺得沒有人明白他們的思想。俗語說曲高和寡,一般人未必能夠欣賞和理解聰明人心底的獨特見解。一般人思考問題往往都是A推理出B,再由B到C,相反聰明人們可能A過了就是E。曾經有研究發現,高智商的人相對地並不需要太多的社交活動,只和少數同等級的聰明人深交。然而,聰明人跟其他人一樣,都是群體動物,其實都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接納和尊重。 心理壓力 聰明人較一般人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這裡並不是說每一個聰明人都有心理問題,但從筆者臨床的經驗以致日常生活的觀察,這卻是一個常見的現象。聰明人喜歡深入思考問題,對自己定下很高的標準,有時候更流於偏激和執着,心理和精神上的壓力都比一般人大。就以抑鬱症和焦慮症這兩種心理問題來說,這正是高智商的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日常生活當中,聰明人其實往往是智商比一般人高,記憶力比一般人好和思考速度比一般人快。因此他們可能擔任一些比較複雜和困難的工作,例如醫生、會計師、建築師等等。然而話說回來,聰明人並不一定同時擁有優越的情緒智能和逆境處理能力,這些都是我們在生活中需要的能力,也只能在生活裏慢慢鍛鍊出來。要活得開心和快樂,智商和其他認知能力只能算是其中一部份,更加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培養在日常生活中的智慧,懂得平衡自己生活裏的需要,在事業、感情、家庭、健康和社交各方面取得平衡,懂得調整自己的信念和思想。也許這些才是得到快樂的關鍵因素。 (完)
為什麼聰明人往往都不那麼快樂 (二之一)
快樂是一種很主觀的感覺。每個人對快樂的定義都不同,而且可以有很大的分別。小朋友渴望爸媽給他買一杯雪糕,當雪糕拿到手的時候,就會感到十分開心;上小學了,當上班長是最開心的事情;在中學裏,能夠取得優良成績,考上心目中的大學和進入喜愛的科目,會是最大的滿足。人長大了,能夠和自己喜歡的人結成伴侶,是我人生最大的喜悅。有些人的快樂是美酒佳佳餚,名貴首飾,汽車和物業;有些人的快樂是看見自己可以幫助其他人,讓其他人生活得開心。總括來說,快樂就是一份滿足、滿意和開心的感覺。然而,無論是筆者的經驗又或者是許多人的感覺,許多聰明和事業成功的人,往往都不是那麼快樂。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過度思考 首先,聰明人都是比較喜歡分析問題。對於身邊的事物,他們會很容易掌握細節,而且在不自覺間進行分析。其他人的處事動機和意圖,他們會較易看得通透;因此,他們也可能看到更多負面和令人氣餒的事情。或者是一些工作,他們會更加容易看到困難和問題,也可能比其他人有更加複雜的看法。分析問題的本能,反過來變成一種壓力,讓聰明人比較難去感受生活中的快樂。 要求太高 聰明人往往會對自己和身邊的事情有較高的要求。在事業感情以至社交和家庭,他們很容易在不自覺之間為自己定下過高的要求和目標。比如希望自己可以在工作上到達某一個職位,可以為家庭準備一個很好的居所,可以讓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等等。為自己訂定較高的要求,對工作希望有更高的成就,對生活又或者家庭有更完美的標準要求,本來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目標不是二時三刻可以達到,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會遇到失敗挫折,感到失落失望。 自我檢討 聰明人一般都比較喜歡深入思考問題,喜歡檢討自己的對錯得失。透過反省和檢討讓自己進步和改善,本來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然而,在反省的過程當中,也可能是因為聰明人的記憶力比較好,他們往往會集中注意自己的過錯和失敗的經驗,未能好好確認自己的成就,讓自己失落於負面情緒當中。 抱負太大 對生活有太大的抱負…………… (待續)
年輕人: 反叛的基因 (下)
另一方面,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假如我們只懂得跟隨上一代的行為模式,缺少自己的思考和判斷,這過程最多只能稱之為「複製」。單純的複製並不會為我們帶來任何新的可能,就正如科技之所以會日新月異,設計之所以會不斷創新,全因為有追求進步的心態,而反叛正正可以被理解為人類的一個求變行為。年輕人在成長階段,通過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後,選擇不跟隨父母長輩的做法,嘗試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就是這一個道理。 以「讀大學才會成功」作為例子,很多父母都會認為入讀大學是成功必要的條件,所以會不斷催谷子女,要他們用功讀書,甚至替他們選科和計劃將來要走的路。但從現實社會中,我們都不難發現,即使年輕人缺少了一張畢業證書,同樣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已故蘋果公司創辦人Steve Jobs和微軟共同創辦人Bill Gates就是為人熟悉的例子。他們的經歷,正好告訴我們成功從來並不只有一條路,每一個跟前人不同的決定,都可以為我們帶來新的可能。所以,年輕人的每一個經過思考再作的決定,我們都應該尊重。 反叛其實並非單純的負面行為,就進化而言,反而是正面和有建設性的。父母的責任不是要阻止它的出現,而是要引導年輕人利用它的好處來學習和讓自己成長。在與年輕人交談的過程中,會發現他們都不太願意讓父母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儘管他們明白父母的說話是有益,但仍然會自動標籤父母是「說教者」,想擺脫父母的束搏。明白人類進化的歷程,這些現象還是可以理解的。成長中的孩子需要空間和自由,他們希望自己的意見和想法能被別人尊重。因此,父母可以嘗試找一個自己信任,同時年輕人也願意敞開心扉跟他分享想法的人,換一個角度跟他們溝通,效果可會更好。
年輕人: 反叛的基因 (上)
每當看到有關年輕人因參與示威活動或社會運動而被判刑的新聞時,總會聽到很多批評年輕人的聲音,認為年輕人的行為魯莽草率,容易受到別人影響;這些情況總會令我聯想到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轉變。大部分來找我處理子女管教問題的家長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的煩惱主要是源於子女「反叛」,他們都渴望尋找到解決子女反叛行為的方案。然而,當我們安靜下來仔細思考,如果反叛行為是一個問題,隨著人類的進化,千萬年下來,早就應該消失了吧!為什麼我們卻始終解決不了它呢? 心理學家Erik Erikson 在他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 中列出,人一生有八大階段,在這八個階段中,我們的性格會不斷地發展,整個過程是橫跨一生的。而且,在每個階段中所發展的任務會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性格。其中,第五階段是青春期,我們開始尋找自我的角色和探索人生的方向。年輕人在這時候往往會挑戰權威,堅持自己的主見。相較兒童時期,他們更有行動力和自主性,對這時期的年輕人來說,質疑和抗拒權威是建構自我的其中一個常見的方式。在親子關係中,青春期大概是每個父母最大的敵人,年輕人的身心、思想模式以及價值觀往往在此時都會有明顯改變。很多父母一時之間未必能接受到向來乖巧服從的孩子,轉變到充滿主見,甚至總會跟自己「對著幹」。因此,每位父母都希望設法避免孩子叛逆的出現。 然而,假如我們嘗試花時間了解一下年輕人在這個「反叛期」的因由,會發現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過程。 「反叛期」是每個人的必經階段,更是自身的一個「進化過程」。年輕人比兒童時,有更多機會接觸外界不同的人和事,他們開始學習獨立思考,學習批判事物,更會從當中學習到不同的處事手法。當然,由於缺乏經驗,面對失敗是無可避免,父母很多時都會以此為理由而不願意放手讓他們嘗試。可是,不同的經驗在年輕人的成長過程中擔當著關鍵的角色,每一個經驗都可以幫助年輕人作出更成熟的決定。 另一方面‥‥‥
照鏡心理學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不難發現,有很多人,不管長得漂亮與否、是男人還是女人、年長年幼,都很喜歡照鏡子。在商場好,在升降機裡也好,又或者在地鐵車廂,都會從鏡子或者一些反光的表面,留意自己的儀容,又或整理頭髮,又或補補妝,甚至擺出各種的姿勢。你也有這種行為嗎? 從潛意識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當我們遇到困難,遭遇挫折和痛苦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木無表情又或者十分頹喪。假如在這個時候,能夠對著鏡子給自己一個微笑,你會發現,原本緊皺的眉頭會慢慢舒展開來,嘴角開始微微上揚。透過鏡子,我們看見自己的笑容,一個積極和正面的心理暗示,就在不知不覺間進入我們的潛意識之中,繼而影響我們的情緒、思想和行為。 愛美本就是人類的天性。在今日的社會,我們經常著重自己的形象和介意別人的評價。這都是一個十分自然的現象,渴望被人肯定和認可更加是正常不過的心理需要。希臘神話中的人物Narcissus (納西瑟斯) ,因為過分沉溺於自己的容貌而溺死於河裡。 只要我們不是過分注意自己的形象,花上過多的精力在自己的外表而忽略實際的問題,為自戀所困;讓正面和積極的訊息,經常透過鏡子傳送入我們的潛意識之中。照照鏡子,不時給自己一點鼓勵,其實也可以為我們帶來一些積極的動力。
心靈美容 – 陽光心態
常言道:明天會更好,前途在你手,心態決定命運。這些俗世的智慧,似乎都在提醒我們,當面對困難和逆境的時候,應該要讓自己保持樂觀通達的心理狀態。 人的心靈可以分為兩部份,就是意識和潛意識。意識層次就是我們日常思考和處理問題的部份,可以被視為人類的理性思維;潛意識部份,就是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人類的思想、情緒和行為。心理學研究發現,意識和潛意識就好比一座冰山,意識是露出水面的部份,大概佔冰山的十份之一;潛意識就是埋藏於水裡的,大概佔冰山的十分之九。由此可見,影響着人類日常生活思想行為最重要的部份就是我們的潛意識。 肯德基炸雞是全球一個知名的品牌,相信你和我都不會陌生。今天在世界上差不多每一個角落,我們都可以見到肯德基炸雞的分店。然而,他的創辦人山打士上校 (Colonel Sanders) 就曾經被人拒絕了1008次,他仍然堅信自己的炸雞烹調食譜,繼續檢討和改變策略,終於在第1009次成功找到合作夥伴,發展成今日的跨國企業。 經常保持積極的心態,讓陽光和正面的訊息注入我們的潛意識之中,在我們面對困難時激發我們的動力和智慧,讓我們先了解清楚問題的本質,計劃如何處理和解決問題。相反,負面和消極的心態,就好像蜘蛛網纏住昆蟲的翅膀一樣,束縛着我們發揮潛能。積極和正面的心態和行為,不一定能夠讓我們克服所有的困難和挑戰,可能成功也可以失敗;但是消極和負面的思想,就肯定與成功無緣。
心靈美容 – 平衡負面情緒
經常聽見人說,日常生活的壓力需要平衡一下,要找些機會將負面情緒宣洩出來。 20世紀初,科學家在美國西部電器公司(Western Electric) 做了一項實驗,研究人員主要包括心理學家、輔導員和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研究人員的工作是接見工廠內的每位員工,安排時間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聽取他們對工廠的管理和運作的意見和感受;期間亦讓他們可以隨意表達自己對工作環境的不滿。 兩年時間過去,研究人員發現工廠內的工人,經過這個「談話實驗」之後,他們在工作上的負面情緒大大減少,日常工作表現得更加積極 ,而且工廠的生產力亦顯著提高。然而,這段期間工廠並未對任何管理和福利安排作出任何改變。 社會心理學家將這種奇妙現象稱之為「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 ,又稱「觀察者效應」(Observer Effect)。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我們無法避免遇到各種不同壓力,引發不同的負面情緒,例如擔憂、失落、挫折、內疚等等。我們需要適當地處理,透過各種方法去平衡這些負面的壓力和情緒。「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 讓我們明白,平衡這些負面情緒的其中一個有效方法是將這些負面情緒透過文字和說話恰當地宣洩出來。日常生活裡,讓我們產生負面情緒的事情實在不少,如果只是不斷地壓制這些情緒,其實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相反,積存在身體裏面和心靈當中的這些負面能量,日子久了無可避免會對身體構成很大傷害。 透過傾訴對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和鬱結,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去平衡生活壓力和負面情緒;好讓自己安靜下來,實在地處理問題和困難。面對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和打擊,其實找一個恰宜的地方,放聲大哭一場,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宣洩方法。有些人遇到壓力的時候,會選擇踢波、舉重、運動、跑步,又或者摔打枕頭沙包等,透過體能的宣洩,甚或筋疲力盡之時,心情往往會改善很多呢。最近常常聽見人說歌曲傳情,心理學研究發現,唱歌尤其是高歌,不僅是一種娛樂活動,同時對消除緊張和排解負面情緒亦非常有效。 人類是情緒的動物,生活裡的事情無可避免會引發一些負面情緒和壓力。我們不能只是壓抑,應該學習一些適當的宣洩方法,及時放下背上的包袱,繼續上路。